导入数据...
绽放青春华彩,共赏舞蹈诗剧——《最美的青春》
[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4年9月24日
  查看:56
  来源:

  2024年9月20日,舞蹈编导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陈鑫杰、李学川编创的毕业考核作品《最美的青春》在舞蹈学院301剧场圆满落幕。学院党委书记刘洋、党委副书记陆媛及部分研究生导师莅临现场观看。

 作品以现代化的舞蹈语言,诗性的结构与意象性的表现手法,刻画了冯程与伙伴们为塞罕坝,协力将沙漠变绿洲、荒原变林海的壮丽史诗,用奉献书写了青春的真谛,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最生动的阐释。

一、构思精巧,立意深远

  《最美的青春》创作背景是以 20世纪60年代初,为了减少北京、天津和河北的风沙危害,国家指定在承德高原沙漠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,以抵御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的南侵,以冯程和覃雪梅等第一代种树人,在荒漠的坝上营造起万顷林海。春夏秋冬,白昼黑夜,冯程和他的伙伴们同进退,共患难。就这样,世世代代,默默坚守,为塞罕坝,为中国创造出了沙漠变绿洲、荒原变林海的奇迹,打造出了“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”。其“青春如花,绽放着最美的时光,岁月如歌,唱响着生命的旋律”的深远立意与文化定位,呈现出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价值导向。

二、意象鲜明,诗性表达

  舞蹈诗剧作为舞蹈的一种呈现方式,融合了舞蹈、诗歌和戏剧元素,结合诗歌的抒情性和戏剧的叙事性,打破了舞蹈“长于抒情,拙于叙事”的特点,以更加纯粹的样貌回归舞蹈本体,以人体动作本身蕴含的信息与情感张力感染观众。编导依据诗的特点,提取“青春”作为意象角色,以“青春”“热烈”“奋斗”为关键词,设计了向前奔跑的主题动作;以“生命”和“希望”编创了一段小树苗顽强成长的舞段,在一呼一吸、张弛有致的身体动势间呈现生命的韵律。该剧依托舞美、灯光、服饰、造型、道具、多媒体视效的精密配合与协同作用,在艺术跨媒介的融通共情中造像与造境,创造出时空流转、生生不息的隽永意象。

三、以舞育人,精神铸魂

  舞蹈诗剧《最美的青春》的创作坚持以舞育人、以舞化人的理念,其选材、立意追求向真、向善、向美的核心思想,促进教育整体性,对于现实题材进行高度提炼、升华,将学生的感受、观察、理解及情感,强化实践性与个性发展,通过再创作等实践过程,运用舞蹈语言及结构形式表达,达到用一个人表现一群人,用一群人表现一代人的效果,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,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,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从整个艺术创作和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,两者深度融合,在“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”的目标和追求上具有重要意义,让学生真正去找寻到生命的价值,用青春致敬岁月,用奋斗谱写生命的华章。

  舞蹈诗剧《最美的青春》运用诗化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,不断挖掘作品形象中“人”的真实情感,使作品表达的着力点自然过渡并落回到“人”本身,以“文化身体”的形式呈现对美的感知和对生命的体悟。

撰稿:张婷瑄 熊元元

初审:陈苗苗

复审:杨莹

终审:刘洋

 

【编辑: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】


(微信扫描分享)